大家好,我是小蚂哥。
我们知道中国古建受到梁架的限制,一般面阔都是大于进深的。也就是说古建大多是一个长方体。
图片
面阔开间甚至可以加宽到十几间,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区就是这样的。
图片
这种形式用来居住没啥问题,比如林黛玉的潇湘馆就是个三开间,中间的明间作为客厅,两边两间各为书房和卧室,布局很合理。
图片
不过如果古人想在室内举行一个大型的集会活动,这样的长条空间使用起来就很不方便。
图片
你也许会说,那就做一个大的梁架,像故宫太和殿不就行了!
图片
图片
中国古建根据木材规格的大小分成多个等级,比如宋朝《营造法式》中材分八等,清《工程做法则例》虽然简化了,也有斗口等级之分。
图片
太和殿这种大型建筑用材也是最大的,也只有皇帝能够无限制调用全国的资源为自己所用,这并不是谁都能办到的。总不可能民间到处建设像太和殿一样的建筑吧~
正因为如此,老百姓就想出了一个妙招,把数个小房屋前后合并在一起,组成一个建筑,这样面宽和进深都可以满足了,室内空间也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整体。
图片
由于每一个建筑都有一个屋顶,那么数个建筑组合起来,屋顶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搭着另一个的层层波浪,这就是勾连搭的来历。
虽然看上去没有太和殿那么宏伟,但下面仍形成了一个整体连续的空间。
图片
圆明园西峰秀色含韵斋
所以勾连搭一般大量用于民间公共建筑,比如佛堂、戏楼等,这些建筑往往要满足大量人员室内的活动需求,你像佛堂就既要容纳众多信徒朝拜,又需要划分出佛像供奉、诵经等区域。
图片
民间戏台
图片
北京都城隍庙后殿
作成勾连搭,建筑既能省钱,也能形成一个室内的大空间,简直两全其美。
而且勾连搭大多都是卷棚顶,没有正脊,屋顶是柔和的曲线,除了方便搭接,卷棚顶造价相对低廉,施工简单,也符合民间建筑“实用优先、节省成本” 的逻辑。
图片
颐和园中谐趣园的引镜
后来也许是看到了这种形式很好用,一些官署衙门、官办的驿站,甚至是皇家园林中的建筑也开始使用勾连搭,看来古今都逃不过“真香”定律啊。不过官式勾连搭建筑大多出现在园林等不那么正式的空间。
图片
颐和园中船坞使用的勾连搭
至于“勾连搭”是啥时候出现的,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,不过在南宋界画长卷《西湖清趣图》中也能看到湖边的大量建筑都是勾连搭,所以这种技术到底何时出现还有待研究。
图片
仿李嵩西湖清趣图中的勾连搭建筑
主流学界大多认为勾连搭是从隋唐时期的龟头屋发展而来的,也就是明清时期我们常见的抱厦。
图片
不管怎样,勾连搭都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解决了室内大空间的需求,关键是很省钱~
但勾连搭也带来了一个问题——如何排水。
古建筑排水是重中之重,勾连搭在两个屋顶的搭接部位,会专门设置一条纵向的凹槽,称为 “天沟”。天沟不铺瓦片,而用木板或砖石砌筑,表面涂抹灰浆做防水处理。
图片
而且这个天沟中间略高,两侧低,雨水顺着坡度流向天沟后,会因为坡度自然分散到两侧的排水口。
图片
天沟的末端会连接“滴水” 等构件,将雨水排下,可谓是简单实用。
图片
也有一种是在天沟处横向铺瓦,目的都是让水快速从两侧离开。
图片
著名的勾连搭建筑北京紫禁城建福宫静怡轩
图片
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寺
图片
山西太原普光寺大殿
图片
北京恭王府大戏楼
图片
河南滑县大王庙
图片
高丽营清真寺
图片
你从中发现了什么,绝大部分的勾连搭建筑都在北方,北方降水少且集中,勾连搭这套排水系统没什么压力,南方雨水多且时间长,这对于勾连搭的天沟是致命的。
而且长时间降雨对于墙体也是一种挑战,看下图:
图片
所以南方需要整合空间时,大部分会采用四周出廊配合天井庭院的形式,之前我们讲的四水归堂就是个典型,多个房间围绕中心天井,屋顶各自排水至天井,既解决了多空间整合问题,又利用天井通风散热,适应南方潮湿气候。
图片
其实简单来说,勾连搭就是能用小规格的木材,拼接出大体量的建筑。太和殿空间大,它的屋顶也更大啊,那么一系列的梁柱等构件都需要规格更大的,勾连搭将整体屋顶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小屋顶,每个小屋顶的跨度和承重都大幅减小,因此可以使用更细的木梁、更短的檩条等小规格材料。可以说勾连搭就是一种 “以小博大” 的智慧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